【十大癌症】淋巴癌年輕患者約20至30歲 醫生解構症狀:頸部腋下有不痛腫塊【附治療建議】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2/07/16 11:55

分享:

分享:

專科醫生解構淋巴癌症狀、治療及預防方法。

很多人都知道「血癌」這個病,但這個只是籠統的名稱,「血癌」大致上可分三類──白血病、淋巴瘤及骨髓瘤。當中淋巴瘤主要可分為兩種:何傑金氏淋巴瘤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瘤。非何傑金氏淋巴瘤為十大常見癌症之一,也是本港致命癌症第八位。在非何傑金氏淋巴瘤中,約8成的亞洲人最常患上B細胞淋巴瘤。當中,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(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, DLBCL)生長速度較快是最常見的淋巴瘤,約4成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瘤屬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。其次是濾泡性淋巴瘤 (follicular lymphoma),是最常見的慢性非何傑金氏B細胞淋巴瘤,生長速度較慢,約2成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屬濾泡性淋巴瘤。

最新影片推介:

患有淋巴瘤最明顯的症狀,就是在頸內、腋窩或腹股溝內(即小腹與大腿之間的位置),有一團沒有痛楚的腫塊。除此之外,淋巴瘤患者有可能消瘦、冒汗,或者發燒;全身持續痕癢;經常感到疲累;食慾不振及體重下降。除淋巴瘤以外,部分疾病也可能出現相同症狀,因此如發現身體出現以上症狀,應盡早求醫,以確定是否患有淋巴瘤。

人體內佈滿無數由淋巴管道及淋巴腺組成的網絡,淋巴細胞會循環游走至各個器官和組織,以抵抗病菌感染。一旦淋巴細胞發生惡性病變,便會不斷增生或者失去细胞衰老凋亡的功能。當這些免疫的淋巴細胞,逐漸取代正常的細胞時,免疫系統對抗感染的能力就變得越來越薄弱。同時,淋巴結會變大,形成無痛的腫瘤。這些無痛腫瘤就是「淋巴瘤」,亦即淋巴癌。
 
淋巴瘤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,近來有不少案例更是歸納在20至30歲族群之中,年齡層非常輕。雖然年輕患者較容易治癒,化療長遠可能會對心肺造成損害;反觀65歲以上年長者,但年紀、身體狀態,以至劑量標準難以掌握,根治機率也相對較低。
 
要預防淋巴瘤發生,應保持規律生活、不熬夜、不抽煙喝酒、適量運動、均衡飲食。尤其當出現身體異狀時,應盡快就醫檢查,早期發現、趁早治療。
 
DLBCL病徵不太明顯,如頸、腋窩或腹股溝內有不痛的淋巴結腫脹、冒汗、發燒、消瘦等,可是病情可在幾個星期內迅速惡化。約1成DLBCL患者屬難治性,即對一線治療反應欠佳,即變成難治的淋巴瘤。另外,約3至4成 DLBCL患者接受一線治療後會出現復發,部分患者最終變成難治。難治的淋巴瘤其整體存活期只有半年。

最近香港對於治療非何傑金氏淋巴瘦有新突破,對於復發/難治性DLBCL患者可選擇造血幹細胞移植。如不適合移植的病人,可進行二線化療,但效果一般不太理想,但今天在難治及復發的DLBCL中,有新的免疫治療藥物,包括抗體、抗體藥物復合體,雙特異性抗體,甚至「CAR-T細胞」治療。當中,有部分已完成臨床研究,得到藥監局的批核。香港獲批使用的新治療方案包括「抗CD79b免疫治療組合」及「CAR-T細胞」治療,已獲美國FDA、歐盟EMA認可,並且在多個國家使用,有臨床醫學數據支持,為病人提供更多選擇。

撰文 : 詹楚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